心随手动 贵州双语聋教育构建交流之桥
上午10点,在贵阳市盲聋哑学校里,熟悉的广播声刚刚压过街道上的车流,国旗栏杆下站着三个领操员,带着学生们整齐地做着广播体操。
在课堂上,老师正在用手语给同学们讲《狐狸和乌鸦》的故事。
“聋人孩子出生以后,手语的表达是一开始是通过本能的反应,希望得到了解。孩子们的自然手语以视觉为先,比如‘我去吃饭了’,用自然手语打出来是 ‘吃饭,我去了’。”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肖丽老师说:“聋人的思维跟着眼睛走,即便是在用文字向听人(正常人)表达时,也容易因为语序的颠倒让听人误解, 这需要给孩子建立一套完整的手语系统以及加强他们的汉语学习。”
贵阳市盲聋哑学校是中挪“西部双语聋教育”项目试点学校,相对传统聋教育采取以口语语言为主,学生靠“看话”模仿学习,在这里学习的孩子,可以学习一套完整的手语系统,并且加强对汉语的文字表达。
记者在课堂上看到,每个班大概有10个学生左右,部分班级里分别有一位聋人老师和听人老师。肖丽说:“聋人老师的加入,减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,增强 了亲切感。”在学前阶段,聋人老师更有利于给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手语系统,了解他们的心理。而听人老师通过手语的学习,与学生的感情也进一步的增进。进入 三年级以后,聋人老师一般是在课外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,用手语(书面语)给孩子们讲故事。
“在学校学习以后,第一次看这她用手语打出‘妈妈’时,我就哭了。我看着她会帮我捡东西了,会自己洗衣服了,会跟我说再见了……对长辈有礼貌,对兄弟姐妹热情,也开始和他人相处沟通了。”杨雨桐的妈妈细数自己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,仍然有掩饰不住的激动。
“我回家最喜欢的事情是给奶奶讲在学校的事情,看奶奶的表情我就知道奶奶懂了。”杨雨桐用手语“告诉”记者。雨桐的妈妈在一边做着翻译一边说:“奶奶虽然看不懂手语,但是从交流里,奶奶能看懂雨桐表情里的开心、难过。”
贵州作为双语聋教育试点,2013年是第七个年头。目前贵州省有5所学校开设双语聋教育,共有学生97人。学校还开设“学前预备班”,根据学生年龄 接受1至2年不等的学前双语教育,为聋童提供母语手语的学习机会,并且家长也参与到学习中,每周有免费的手语培训,每天第一节课家长可以进行教学观摩,家 长还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参与手语培训。
“以前我不懂手语,孩子有苦也无处述说,无法交流让我们和孩子关系紧张,自己也很灰心失望。现在我和孩子一起学习,老师一遍一遍教我手语,我可以和 孩子交流了。”贵阳市盲聋哑学校潘佳俊同学的妈妈说。“因为交流,孩子也变得开朗了,7年时间,孩子的犟脾气改了不少,还会心疼父母了。”
“手语让我读懂孩子的心。孩子和我可以用给对方讲简单的故事,一起做游戏,也可以用简单的文字和亲戚交流,孩子也开朗了。”这是黄雨露的妈妈告诉记者的。
双语聋教育是指聋人手语和基本国语(包括书面语及口语)的学习。让聋人从小学习和掌握聋人手语,用手语进行学习,同时培养他们对汉语语序的掌握,加强与外界的交流、沟通。而传统聋教育是用口语对聋人进行教学,单一的口语教学模式很难让聋人学生完整的接受知识。
肖丽说:“双语聋教育学习的孩子,能流畅的与父母、同学、老师等交流,通过对汉语文字的学习,让他们有信心去参与其他的课外活动,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。用手语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认同自己的身份。”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