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国际化示范 不在一两所大学而在一座城
苏州流传着这样一则说法:“搞经济,去金鸡湖;要养生,去阳澄湖;要读书,去独墅湖。”苏州人对三大湖的演绎不仅是取“湖”名的谐音,也以最简洁的民间智慧归纳了过去10多年当地政府的布局特点。其中,尤以“教育先行,造校带动造城”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模式引人关注。
历史上,独墅湖曾是平原,传说因宋代的一次地震而成湖,当地有“天上掉下独墅湖”之说。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中,这块毗邻金鸡湖的城郊备受冷落。
转机,出现在现代苏州。
“苏州自古崇文尚教,人文荟萃。不过,现代苏州虽然基础教育发达,高等教育却一直比较薄弱,尤其是基础理工学科和新型产业人才十分匮乏。”一名知情者直言,要匹配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,苏州的好大学太少了!
2002年,在苏州工业园区尚依赖工业制造业快速腾飞,许多地方还未摆脱“规模冲动”和“速度情结”的时候,园区政府做出一个大胆决定:投入巨资打造一颗看似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“闲子”—独墅湖科教创新区。
在园区管理者看来,打造一个教育新区最便捷的途径是“像招商引资一样招揽人才、招校引院”。中英共同筹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园区早期的“招商对象”。
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,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2003年迎来高潮—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》出台,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、目的及申请流程做出明确指示。在希望建立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教育人士看来,这意味着“时机成熟了”。
这年9月,参与筹备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利物浦大学副校长方大庆教授(后任西交利物浦大学首任常务副校长)造访苏州工业园区。
“我深知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建立,不能单单靠一两所大学的能力,我当时本能地感觉到,如果将大学设在工业园区,苏州市政府会全力支持大学的发展。”方大庆在2010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建校4周年之际忆起这段选址旧闻。
在方大庆看来,苏州工业园区是办学的理想地点。“它地处长三角腹地,经济高速发展,世界500强企业林立,又是中国传统的书香之地,加上苏州市 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支持……”方大庆琢磨着一所新型大学需要不同于传统大学的“建校要件”,并向利物浦大学校长布恩教授表示,“我们不会找到比苏 州工业园区更理想的办学地点。”